他是江西最后一個科舉狀元,身處晚清亂世,卻對這個多災多難的國家抱有濃厚的淑世情懷。
作者| 顧寶林
題圖| 狀元府
道光十五年(1835)四月,來自江西吉安永豐縣的劉繹殿試中一甲第一名進士,狀元及第,成為江西最后一個科舉狀元郎。
劉繹身逢晚清亂世,歷仕三朝,常年游走京師與地方,寄心于國計民生,鞠躬盡職,遺惠甚多。尤其是他晚年回歸桑梓,多次出任陽明書院和白鷺洲書院山長,編刻江西地方志,為推進江西文化教育不遺余力,為此也贏得了清末江西一大教育家的美譽。
劉繹銅像。
狀元郎主動請求調任地方
高中狀元的劉繹授官翰林修撰,從六品。劉繹憑著極高的工作熱情和樸誠忠厚的性格,很快就贏得同仁的贊許和朝廷的認可。道光十七年(1837),劉繹奉命入值南書房,擔任道光皇帝的文學侍臣,備皇家顧問,自此進入皇帝的親信圈。
雖然受到皇帝賞識,劉繹卻倍感壓力,畢竟自古有伴君如伴虎之說。兩年后,劉繹又以卓越識見和敬業(yè)精神贏得道光帝的進一步信賴,被越格擢升為從三品京堂,成為衙門長官,不知引來多少羨慕甚或嫉妒的目光。
就在眾人暗自揣測劉繹京官運勢亨通、前程遠大時,道光十八年(1838),劉繹升任山東提督學政。這個學政,雖然位列三品,但畢竟調出京城,離開了皇帝的圈子。一些人覺得是明升暗降,替劉繹感到惋惜。但劉繹卻暗自高興,畢竟是自己主動要求調任地方的,覺得終于可以離開人才濟濟但關系微妙的京城閣僚圈。
為政山東期間,劉繹以先前宜黃教諭經(jīng)歷為經(jīng)驗,忠于學政職守,熱心服務社會,不僅多次視察地方事務,調查文教問題,還非常注重規(guī)章制度建設。
比如親自起草并出臺教育法規(guī)性質的文件《勸課條規(guī)》,發(fā)往全省各州府縣,要求多建私塾與儒學會館;著《崇正黜邪論》書一部,整飭教育,促進學業(yè)。劉繹任職山東學政的所作所為,有力推動了當?shù)匚幕逃聵I(yè)的發(fā)展。
反對侵略保境安民
道光二十年(1840),鴉片戰(zhàn)爭爆發(fā)。外強中干的清政府毫無抵抗之力,準備割地賠款求和,激起無數(shù)愛國志士的強烈憤慨。
當時短暫回京的劉繹懷著強烈的民族危機感和使命感,多次上表要求禁煙,指出鴉片貿易是西方列強亂我中華之野心,是禍國殃民、殘害生靈的重要源頭,直言“官吸之則費事,兵吸之則廢守。富者敗家,貧者喪身”。
不僅如此,劉繹還闡述了具體的禁煙對策,主張對各級官吏、軍隊、民眾分別制定嚴格的禁煙條令,并要求嚴格執(zhí)行落實,認為“行之數(shù)年,必可挽回”。對于英軍的無恥要求,主張堅決抗擊,不可賠款割地。
針對英軍入侵長江沿線,劉繹主張“沿江固守”,不給敵方機會,打消耗戰(zhàn)等策略?上M清政府一心求和,茍且求安的大臣也無心一戰(zhàn),劉繹的一片忠心不過是空包彈而已,無人理會。有心報國、進言不睬的遭遇讓劉繹非常失望,這為他后來決意辭別官場埋下伏筆。
第一次鴉片戰(zhàn)爭結束不久,咸豐二年(1852)秋,太平軍一路北犯,經(jīng)湖南已竄至江西邊境。第二年吉安、南昌等地告急,社會秩序變得不穩(wěn)。為保境安民,退居在鄉(xiāng)的劉繹奉命協(xié)助吉安府襄辦團練,后又致書時任吉安府太守王琴仙,提出編查保甲防控意見,以備不時之需。
劉繹還襄助太守成立郡城保衛(wèi)局,發(fā)動全體兵民積極備戰(zhàn),加強訓練和巡防!皬膩肀淄煜拢傇谌撕蛣葑詮姟!眲⒗[認為無論面臨何等樣的形勢與局面,甲兵強將是勝利之本,有備無患。
咸豐六年(1856)正月,吉安城失陷。本為鄒魯弦歌圣地的白鷺洲書院也在炮火中淪為廢墟。形勢危急驟變之中,劉繹只得攜一家老小避難于樂安、吉水等深山中。次年形勢稍穩(wěn),劉繹才重回永豐縣城,協(xié)助知縣組建團練等防守太平軍。永豐縣境在劉繹等人的統(tǒng)籌謀劃下,各鄉(xiāng)鎮(zhèn)紛紛拉起總計數(shù)千人的團練隊伍,盤踞在縣境內的太平軍見勢不妙幾乎全部退走。
咸豐十年(1860)秋,第二次鴉片戰(zhàn)爭激戰(zhàn)正酣,而太平軍也正在攻城略地,清政府內外交困,驚慌失措,疲于應付。為應對危機,江西地方政府請求賦閑在鄉(xiāng)的劉繹協(xié)助組建團練,隨時用事,于是劉繹前往南昌協(xié)助曾國藩的湘軍,督辦江西團練,為湘軍在鄱陽湖一帶最終打敗太平軍立下功勞。
劉繹畫像及簡介。
回歸桑梓為國育才
道光二十一年(1841)春,劉繹回到魂牽夢縈的廬陵老家。“少無適俗韻,性本愛丘山。誤落塵網(wǎng)中,一去三十年……”看著眼前既熟悉又陌生的景致,感受著故鄉(xiāng)熱土的氣息,劉繹不禁吟出陶淵明的《歸園田居》。
此時,吉安城東的青原山陽明書院修葺在即,劉繹被薦為山長兼主講,原本就有志于教育的劉繹欣然上任,開啟講學廬陵的新日程。白鷺洲書院也得以重新修繕,劉繹又被舉為山長。于是他的平時功夫基本都圍繞這兩座書院打轉,以平生所學回報桑梓,為家鄉(xiāng)為國家培養(yǎng)更多人才,可惜晚清內外交困的時局讓退居家鄉(xiāng)的劉繹躬耕書院事務時續(xù)時斷。
同治二年(1863),一番戰(zhàn)亂后的青原山書院重新復學,劉繹重新開課授徒。從道光二十三年(1843)首次被聘為書院山長,此后輾轉各地,時隔二十年后再次登臨會館講壇,劉繹感慨頗多:“尚有前緣結此山,山靈應許再追攀……多情舊日升堂燕,猶逐春風為款關。”重踏曾經(jīng)熟悉的地方,風物有變,陳跡仍在,是悲是喜,令他深思長嘆。
同治四年(1865),遭受兵火的白鷺洲書院幾乎“淪為鮫室”,書院山長劉繹在新任知府定詳支持下,決定將書院遷址到城西仁山隆慶寺廢址上。歷經(jīng)商議、動工,書院在同治八年(1869)十二月竣工告成。第二年冬,知府定詳和山長劉繹分別寫了《重建白鷺洲書院記》一文,加以紀念,并載入《書院志》書。
白鷺洲書院的重建,給吉安府的青年學子帶來了向學的希望與力量,他們呼朋喚友,奔走相告,以青年人特有的活力慶祝書院的重生。而這一切,都離不開劉繹的默默奉獻與玉成。
劉繹歸居吉安期間,除了主講白鷺洲書院、陽明書院,還經(jīng)常送學下鄉(xiāng),和各縣書院保持緊密聯(lián)系,如曾經(jīng)指導泰和的云亭書院開講,到永豐的螺城、義首書院作短期的巡回座講,進一步傳播了儒家的義理之學和君子的擔當精神,培養(yǎng)、扶植了一大批青年賢才,如肖鶴齡、龍文彬、郭偃、何邦直、胡友梅等均出自他的門下。據(jù)說,劉繹主持白鷺洲書院時期,曾培養(yǎng)一科八人中舉登第,轟動朝野。
劉繹晚年還積極主纂或參編地方志書,如《同治永豐縣志》《光緒吉安府志》《光緒江西通志》等,為江西地方志的建設作出了貢獻。
- 1、凡本網(wǎng)注明“中國江西網(wǎng)訊”或“中國江西網(wǎng)”、“大江網(wǎng)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中國江西網(wǎng),未經(jīng)本網(wǎng)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(jīng)本網(wǎng)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中國江西網(wǎng)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(wǎng)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- 2、凡本網(wǎng)注明“中國江西網(wǎng)訊[XXX報]”或“中國江西網(wǎng)-XXX報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江西日報社,未經(jīng)本網(wǎng)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(jīng)本網(wǎng)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中國江西網(wǎng)·XXX報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(wǎng)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- 3、凡本網(wǎng)注明“來源:XXX(非中國江西網(wǎng)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(wǎng)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本網(wǎng)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,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,不授權任何機構、媒體、網(wǎng)站或個人從本網(wǎng)轉載、截取、復制和使用。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(wǎng)發(fā)布,可與本網(wǎng)聯(lián)系,本網(wǎng)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。
- 4、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(wǎng)聯(lián)系的,請在30日內進行!(lián)系方式:中國江西網(wǎng) 電話:0791-86849032